汲取生物精华 焕发生命潜能

苏州吴江的这些“小镇做题家”,做出了一片精彩新世界

俞菊荣:做太湖之滨的创业之星

苏州莱克施德药业有限公司总裁俞菊荣是吴江人,他是国际资深的化学工艺研究和新药开发专家。1988年,他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博士毕业,先后在美国著名研究机构和世界知名的制药公司担任博士后研究员、高级研究员。2007年回国后,他投身中国的新药研发事业。

俞菊荣1970年代开始上学,他认为,“小镇做题家”所表达出的含义和他的求学经历大致契合。“我们的经历,其实就是老话说的‘书包翻身’,那个年代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简单,能够读书,已经是幸福的事。”俞菊荣说,在那个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上得了学的年代,他的求学之路算得上顺利。

俞菊荣在黎里农村学校读了5年小学、2年初中。到了要读高中时候,父母却犹豫,想让他跟着亲戚学门木匠的手艺。俞菊荣的老师劝服了父母,说他聪明,适合读书。果然,俞菊荣被盛泽中学的重点班录取。2年高中生活,俞菊荣踏实苦读,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,成为当年班上10多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之一。

俞菊荣被徐州师范大学(现江苏师范大学)化学系录取,并由此开始了8年时间里拿下博士学位的“学霸之路”。“学习的氛围很重要,大学里的同学都很努力,后来顺理成章地考了研究生。”在俞菊荣看来,学习并不很费力,但一定是自己瞄准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去达成的。1984年,俞菊荣考取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研究生。从此,他潜心投入其中,跟随知名的药物化学家、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怡生教授做起了药物研究。

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。研究生就读期间,俞菊荣又被推荐硕博连读,用4年时间完成了博士学位的全部课程,顺利毕业。1988年,他成为中国科学院较早的一批博士毕业生。

并非每个“小镇做题家”的道路都是相同的。俞菊荣认为,现今社会,求学出路多,机会也多,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也是多元化的。人才的培养不能依靠过度教育,需要因人而异、因材施教,并不只有“书包翻身”一条路。

博士毕业后的俞菊荣还想要再“出去看看”。美国处于全球生物医药发展最前沿,俞菊荣渴望去一探究竟。俞菊荣说,医药产业化就是将研发成果实现批量生产,而研发跟批量化生产中间的转化环节,却是目前国内众多企业无法逾越的一道坎。对于在这个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俞菊荣来说,他想改变生物医药行业的这个现状,于是,2007年他选择回国。

2009年,俞菊荣被认定为吴江第一批科技领军人才;同年9月,他在吴江注册了公司,取名莱克施德,是英文“Lake Star”的音译,也就是太湖之星。俞菊荣希望自己做一颗太湖之滨的创业之星。近几年,莱克施德药业已建成药物研发中心和中试产业化中心,和国内外多家制药企业和新药研发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,每年完成十几个创新药物和仿制药物的生产工艺开发,部分已投产。